logo

联系电话:020-82006050
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个学生

新闻分类

企业动态
行业热点

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个学生

文章属于:行业资讯 | 2015-6-10

  “前年,沙地操场换成了塑胶跑道;去年,每个班级都装上了多媒体电脑;今年,城里的优秀教师一拨拨前来任教。”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岱东镇村民傅水昌目睹了家门口学校的变化,渐渐打消把儿子送到城区学校就读的念头。“农村学校和城里学校一样好了,我不用花一大笔钱去择校,儿子也不用起大早赶路去上学。”傅水昌告诉记者。
  这是浙江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实例。
  2011年,教育部建立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2013年、2014年,浙江全省80个县(市、区)已分两批,有75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认定。
  早起步 夯实均衡发展基础
  “到2015年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现代化,到2020年全省全面实现义务教育现代化。”2011年7月11日,教育部与浙江省签订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实现浙江教育新的提升,浙江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认为,重点是做好“公平、均衡、素质、质量、协调”的文章,从理念上真正树立起科学和谐发展的理念,从工作重心上及时转到内涵建设为主上来,从育人模式上进一步推进教育面向全体孩子和孩子的全面发展。
  为夯实均衡发展的基础,浙江全省形成54个县(市、区)支援29个县(市、区)的格局,建立起经费、师资培养培训、教师交流、教育教学设备的对口支援关系,下大气力加强农村教育、城镇薄弱学校教育和困难群体教育。2004年9月,浙江召开了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让所有农村孩子念上书、念好书。随后,《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正式颁布。
  自2005年开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爱心营养餐、食宿改造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相继实施,极大改善了城乡基础建设差距。全省仅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累计投入26亿元、改造282万平方米后,实现农村中小学每位寄宿生拥有3平方米宿舍、1平方米食堂。
  全纳入 拓展均衡发展宽度
  紧邻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盖北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70%的学校,校长林建锋和教师们为孩子们建立“励志圆梦基金”,倾心浇灌“流动花朵”。为给外来务工子女营造起温暖的“家”,浙江要求学籍与连续3年高中在浙江就读的“低门槛”异地高考方案,不仅被教育界评价简单易行,更被赋予“温馨”色彩。如今,“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享受同城待遇,成为浙江各地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始终坚持的原则。根据统计,近144万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实现71.6%在公办学校就读。
  为确保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浙江率先在全国免收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学生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住宿费;从2005年到2014年,累计投入爱心营养餐资金14.5亿元,让352万人次中小学生吃上了“爱心营养餐”,受益学生比例占到同期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6%。
  此外,浙江还探索“盲教育以省为主、聋教育以市为主、培智教育以县为主”的特殊教育中小学布局体系,确定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按当地普通同级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10倍以上拨付,全省建有特殊教育学校84所,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
  高标准 确保均衡发展质量
  布置独特、画具齐全的美术教室,装有液晶屏幕、高清投影仪的会议室,办公室里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在苍南县云岩乡学校,看到这些充满了“电子味”的现代化设施设备,实在很难想象这是一所农村学校。从2004年起,浙江先后投入6亿余元,实施两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补齐了农村学校设备、网络建设,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
  截至2014年底,浙江已有95%的中小学校实现了千兆到校,多媒体班套比达到1∶1,计算机生机比达到4.5∶1,优质教育资源基本实现“班班通”。与此同时,浙江还把校园文化建设当成推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的一个突破口。从2007年开始,先后投入1.5亿元,实施了两轮“书香校园工程”,不仅为农村中小学校和欠发达地区城镇中小学校配送了近1500万册图书,还建立了数字图书网络阅读平台和图书馆(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校校建有图书馆(室)的目标。
  从去年年底至今,一场关于“美丽校园”的探索在全省教育领域生动实践。而围绕课程文化、课堂文化和学校制度、精神文化,不少学校已开始新一轮“快乐校园”的探索。
  促改革 突破均衡发展瓶颈
  教育的优质均衡,离不开师资保障。浙江启动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领雁工程”,3年内高强度集中培训3.5万名农村骨干教师,使每所农村中小学至少有1名教师或校长参加省级骨干培训,每所农村乡镇初中和中心小学的每1个学科至少有1位教师参加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培训。
  缩小城乡之间、强弱校之间师资差距,还得让名师、名校长“动”起来。在位于浙苏皖三省交界处的嘉善县俞汇小学,从校长姚彩萍开始,几年间,先后有13名教师从城区名校流动到这里任教。这得益于嘉善县2011年启动的城乡教师流动,首批188名教师中53名骨干教师流入农村学校,填补了12所学校无名师的空白。
  2013年,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在全省铺开,每年有不低于15%的骨干教师参与交流,并且,教师交流不是支教,不是轮岗,而是实质性的校际调动,人事关系随教师从原学校迁走。与此同时,浙江省坚持改革循序渐进,从补助和职称评聘入手,为教师交流预留出一定的转换空间。从城镇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的教师,3年交流期满经考核合格的,可选择回原学校任教。
  依靠改革的力量,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获得了最大化、最优化。
  严管理 保障均衡发展纯度
  择校问题一直是教育界的“顽疾”,2011年底,浙江省教育厅发布了一纸“零择校”通知,全面推进“阳光招生”和“阳光收费”。各地随后陆续出台了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择校限制令”。
  “过去教育行政部门对此不愿意主动改革,主要是教育系统资源相对贫乏,为了争取资源与部门利益不惜牺牲公众利益,破坏教育的公正公平。”刘希平说,“‘零择校’对于保障群众利益与教育公平来说是一项‘加分’制度,但对于个别领导干部来说肯定是一个‘丢选票’的改革举措。但在各级领导尤其是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下,浙江教育的砝码倾斜到公众这边。”
  2013年,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浙江省35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督导检查,在反馈意见中指出:“(浙江省)各地均衡配置生源,按学生居住地就近入学,大部分县基本实现了‘零择校’。”2015年,浙江省90个县(市、区)全部宣布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实行“零择校”。这既是誓言和承诺,也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的邀约。
  同样,对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顽疾,浙江减负打出“组合拳”,从2010年开始,发布“减负令”,掀起了新一轮的减负行动;取消任何形式的“小升初”招生考试;严格控制跨校测试;实施“减负”情况通报制度;严格执行小学新生“零起点”教学……减负行动的每一个鼓点,都敲在了绝大多数人的心坎上。
  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让每一所学校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光彩,让每一位教师都找到自己的价值,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成功和幸福的机会。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无论时光怎样流转,浙江教育均衡化的脚步不会停歇。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自主产品

  • 讲台
  • 黑板
  • 功放
  • 音箱
  • 话筒
  • 高拍仪

核心代理

  • 智能平板
  • 智慧校园
  • 电子书包
  • 数字标牌
  • 授课宝

关于华沃

友情链接